什么是氯气
氯,cl,原子量35.5。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
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
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
①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② 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
③ 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
④ 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国内外因氯气引起的中毒事件主要都是由于以下原因:(一)违章操作;(二)设备维修更新不及时;(三)氯气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环节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四)人为破坏。以上任何环节的任何疏漏都可能引起重大事故。反之,若能严格按规定办事,正规操作,定期检修,按时更新设备零件,不隐瞒事故隐患,氯气中毒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旦发生突发性氯气中毒事件时首先不要惊慌,一定要按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操作,要有统一的指挥领导,封锁现场,处理事故源,疏散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尤其是下风向的居民);其次,事故地区的医疗卫生单位要立即动员,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到中毒抢救和治疗中去;第三,要做好新闻报道和卫生宣传工作,以安定人心,保持社会稳定,使抢救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时,污染区居民切忌惊慌,应向上风向地区转移,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到了安全地带要好好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恶化病情;可适当地使用钙剂、维生素C和脱水剂;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可以减轻呼吸道和肺部损伤;使用超声喷雾途径,将药物直接送达呼吸道,效果较好;患者应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单位,使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可以完全康复,不必有过多忧虑。
海啸发生时如何逃生
海啸与海底地震有关,可引发高达30米的巨浪,在沿海地带会造成巨大破坏。
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
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的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注意或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啸,但任何一种地震都可能引发海啸。当你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要抓紧时间尽快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
高空坠落急救
高空坠落伤是指人们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从高处坠落,受到高速的冲击力,使人体组织和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引起的损伤。多见于建筑施工和电梯安装等高空作业,通常有多个系统或多个器官的损伤,严重者当场死亡。高空坠落伤除有直接或间接受伤器官表现外,尚可有昏迷、呼吸窘迫、面色苍白和表情淡漠等症状,可导致胸、腹腔内脏组织器官发生广泛的损伤。高空坠落时,足或臀部先着地,外力沿脊柱传导到颅脑而致伤;由高处仰面跌下时,背或腰部受冲击,可引起腰椎前纵韧带撕裂,椎体裂开或椎弓根骨折,易引起脊髓损伤。脑干损伤时常有较重的意识障碍、光反射消失等症状,也可有严重合并症的出现。
急救方法
1.去除伤员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
2.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颈部和躯干不能前屈或扭转,而应使脊柱伸直,绝对禁止一个抬肩一个抬腿的搬法,以免发生或加重截瘫。
3.创伤局部妥善包扎,但对疑颅底骨折和脑脊液漏患者切忌作填塞,以免导致颅内感染。
4.颌面部伤员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畅通,撤除假牙,清除移位的组织碎片、血凝块、口腔分泌物等,同时松解伤员的颈、胸部钮扣。若舌已后坠或口腔内异物无法清除时,可用12号粗针穿刺环甲膜,维持呼吸、尽可能早作气管切开。
5.复合伤要求平仰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解开衣领扣。
6.周围血管伤,压迫伤部以上动脉干至骨骼。直接在伤口上放置厚敷料,绷带加压包扎以不出血和不影响肢体血循环为宜,常有效。当上述方法无效时可慎用止血带,原则上尽量缩短使用时间,一般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做好标记,注明上止血带时间。
7.有条件时迅速给予静脉补液,补充血容量。
8.快速平稳地送医院救治。
如何急救因塌方砸伤的伤员
在地道、山洞施工或打井、挖窖时,忽视安全,万一塌方即易被砸伤,常将人体全部埋住,需紧急急救救处理。
1、立即挖出伤员,注意不要再度受伤,动作要轻、准、快,不要强行拉。如全部被埋应尽快将伤者的头部优先暴露出来,清理口鼻泥土砂石、血块,松解衣带,以利呼吸。
2、使伤员平卧,头偏向一侧,防误服呕吐物。
3、伤口出血时应用布条止血和净水冲洗伤口,用干净毛巾包扎好以防感染。
4、骨折时要用夹板或代用品固定(见急救技术)。
5、呼吸停止者,口对口人工呼吸(见复苏技术)。
6、心跳停止者,实行胸外心脏按压(见复苏技术)。
7、搬运伤员要稳,避免颠簸和扭曲。有条件时及早输血、输液。
井下透水时之应急措施
井下透水事故虽然近几年大大减少,但由于在古窑、小窑、溶洞、断层及含水层等还可造成大量积水,当采掘工作面接近这些地点时,处理不好,就会使积水大量涌来。因此,对透水事故不能存在丝毫的麻痹观念。
应急措施是:
1.并下突然出现透水事故时,井下工作人员应绝对听从班组长的统一指挥,按预先安排好的退却路线进行撤退,不要惊慌失措、各奔东西。万一迷失方向,必须朝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面撤退。
2.事故发生后,如果有人受伤,应积极进行现场抢救。出血者立刻止血,骨折者要及时固定和搬运。
3.如透水事故发生并有瓦斯喷出可能时,探水人员带防护器具,或者在工作地点加强通风,保持空气的新鲜和畅通。不可把通风机关闭。
4.被水隔绝在掌子面或上山巷道的作业人员应清醒沉着,不要慌乱,尽量避免体力消耗。全体井下人员还应做长期坚持的准备,所带干粮集中统一分配,不要无谓地浪费掉;关闭作业人员的矿灯,只留一盏灯供照明使用。
5.并下透水事故发生后,应尽快通过各种途径向井下、井上指挥机关报告,以便迅速禾取营救措施。
为预防井下透水,应掌握透水前的征象和规律。这时,往往煤层发潮发暗,巷道壁或煤壁上有小水珠,工作面温度下降,变冷,煤层变凉。工作面出现流水和滴水现象。工作时能听到水的“嘶嘶声”等。发现这些透水征兆,要及时撤离人员躲到安全地点。
面对突发灾难怎么防护
调节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面对突发灾害事件,人们首先应具有对自己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平时的锻炼,促使个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灾难的威胁。专家们建议,突发灾害事件一旦降临,人们应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时可能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可能考虑一下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需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良好习惯或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更重要的是,面对突发灾难事件,人们不要失去对自己、对家人朋友和对社会、政府的信心,与此同时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朋友和其他人,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
家庭平时做好准备
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家庭防灾工作十分必要。专家们认为,做好每个家庭的防灾减灾工作,就能提高全社会的减灾能力。要做好家庭防灾工作应两手准备。
首先,家庭每个成员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各种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情况,学习防灾救灾的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参加小区和单位组织的防灾演练,以提高家庭的应变能力。同时,参加社会防灾保险,以减少个人家庭损失。
其次要做好防御灾害的家庭物质准备,很多家庭为提高防范措施,一般将大门设计朝里开,事实上从防灾安全出发,大门朝外开是科学的,因为一旦家庭失火或发生其他灾害突发事件,在家里的人向外逃,大门可能变形朝里拉不开,而朝外设计的大门,推不开的话,用脚一踹就可以踢开。另外,床的位置应尽量避开外墙、房梁;床的正上方不要悬挂吊灯等重物。“重在下,轻在上”,高大沉重的物件,不要放在高处,灾害发生时容易砸着人。需要离家出门避灾时,要关好煤气、天然气、电闸。另外,在楼道内不要堆放杂物。出门避灾需带的物件以方便、实用为原则,这些东西平时都是生活日常用品,到了灾害发生时就变成防灾器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