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岭市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6日
根据《中共铁岭市委关于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的要求,形成了《铁岭市政府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全市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一)企业(含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2017年,市属国有企业未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未形成完整的统计数据。其中,铁岭银行资产总额379.6亿元、负债总额343.4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36.2亿元。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2017年,市本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58.4亿元。其中,行政单位资产总额10.4亿元,事业单位资产总额48亿元。
(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
截至2017年底,全市国有土地总面积129.84万公顷。其中,国有耕地66.27万公顷。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情况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全市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意见》(铁委发[2018]12号)。目前,监管主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国资监管的体制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一)推动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一是落实国有资产监管责任主体。二是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三是完善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资产、自然资产监管形式。
(二)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按照“1+1+N”集团架构,完成了公共资产投资运营集团和国有资产管理集团的组建。“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授权经营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市国资委依法对两类公司及其它直接监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两类公司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履行出资人职责。
三、国有资产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情况
(一)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一是完成了9个企业集团的组建,为实现发展壮大一批打下基础。二是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推动产权多元化,实现合资合作一批。三是通过整体转让、股权出售、企业职工和经营层收购等方式,实现出售转让一批。四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实现清理退出一批。
(二)积极探索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在企业国有资产方面,形成了通过调整资本投资方向调整经济结构的整体思路。在自然资产方面,通过取缔资源枯竭砖厂、化解产能煤矿和开发利用过期等因素注销矿权,矿山企业数量130家,推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84万吨,关闭煤矿8处的去产能工作。
四、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和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随着企业集团的组建,纳入国资机构统一监管,市政府已开始着手研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机制,特别重点谋划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
五、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单位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一是重视程度不足,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产权意识不强。一些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资产数额、产权性质及归属不清楚。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
(二)资产总体情况家底不清。一是过去各类国有资产分部门管理,系统之间的统计数据有所差异。二是企业国有资产小而散,账目不清,统计难度较大。三是部分单位国有资产的购买、使用、处置等记录不清,造成账实不符。四是新老城区资产整合后,存在老城区办公用房等已划转不销账,新城区办公用房已建成并已投入使用不入账的问题。
(三)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尚未形成地方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在具体管理中,部门间监管职能交叉,监管人员落实差,缺乏严格的监督程序。
(四)资产使用管理水平不高。一是目前国有资产以静态监管为主,没能充分将闲置资产盘活。二是在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与激励,导致部分国有资产使用效率较低。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措施
(一)进行资产清查,摸清家底,夯实基础。谋划开展全市资产清查工作,对我市国有资产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和核查,并对清查的数据进行有效记录,研究制定消化不良资产的处置办法和措施。
(二)循序渐进,完善制度,构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对现有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二是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对不同性质和业务类别的单位,分类制定本行业资产配置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弥补制度缺位。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管理功能,拓展管理手段。依托信息化手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加以监管,把各类单位国有资产总量、分布、结构及使用情况都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四)逐步将各类国有资产纳入国资机构统一监管。一是在组建企业集团的基础上,科学界定集团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边界,加快制定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二是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统一监管体系。
(五)转变观念、强化责任,将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树立法制观念。二是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国资监管机构和财政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强化相关单位对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责任。三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