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进特色帮扶产业实现新突破

来源:铁岭市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8日

  我市素有辽宁“米袋子”“菜篮子”“肉库”之称,是全国首批以市域为单位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具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各县(市)区都有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7月19日,全市产业帮扶工作现场会在西丰县召开,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铁岭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统领,锚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提高脱贫地区发展水平的工作目标,交流各地典型做法,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产业帮扶工作的着力点,按照“土特产”思路谋划、发展帮扶产业,着力在“土”上做文章、在“特”上下功夫、在“产”上谋突破,全力推进全市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特色优势,找准主攻方向

  一是积极推进“秸秆换牛”项目。铁岭市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有丰富的秸秆资源,黄牛养殖是铁岭市传统富民产业,黄牛繁殖慢、生长周期长,市场价格一直较为稳定,并且饲养简单,几乎每个村都有养殖户,都有会养殖的农户,要加强政策扶持,规范市场秩序,帮助农户、养殖大户、肉牛养殖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激发养殖积极性。二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做好“山上文章”,充分利用林间空地发展林下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等,变掠夺式采挖为保护性开发,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获得持久收益。大力发展寒地水果,利用业已形成的西丰天德、开原松山等寒地水果产业优势,逐步向周边拓展延伸。做好“黑土地文章”,打造全域黑土地品牌,积极培育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积极发展梅花鹿、柞蚕、果松等特色产业,加强培育和支持力度,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三是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把握“十四五”的政策窗口期机遇,按照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的文件要求,把发展分布式光伏项目作为发展帮扶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实现“光伏富民”。四是抓好“庭院经济”发展。加大对到人到户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庭院经济“小而精”“广而深”特点,引导脱贫群众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资源资产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收入来源。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领办、订单生产、流转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庭院经济经营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探索分散生产、联合经营、规模发展的经营模式,实现庭院经济与产业链有效联结。

  二、推进产业融合,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改变简单粗放的单一种养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上游的繁育、饲料、有机肥、生物防控等产业和下游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商营销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技术、设施、营销等方面支持,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积极与省内农业科技院校沟通对接,争取科技帮扶,大力开展合作共建、全产业链开发等可持续帮扶。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三是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三、强化龙头培育,发挥头雁领航作用

  通过招商引资、本土扶持等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地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把产业的增值范围最大程度的留给当地、留给农民。创新合作方式,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集聚力。

  四、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提高产业带动作用

  一是注重增强培育经营主体、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农带农能力,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推动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经营性收入。二是支持经营主体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积极发展辽丰袜业、凉泉服装等就业帮扶载体,引导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调动脱贫群众参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自有设备等资产入股经营主体,增加农户财产性收益。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兄弟干中间”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强化规范管理,确保资金资产安全运行

  要抓好项目资产管理,印发了《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方案》和《补充意见》,对效益低、亏损的产业项目剖析原因、分类施策,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管护责任缺失的产业项目,将管护责任明确到部门和责任人;对债权类项目无抵押物或抵押不规范的项目,认真开展排查,并及时落实跟踪整改,确保帮扶产业项目安全稳定运营、稳定获得收益。强化光伏电站运维和收益分配的管理,确保电站长期稳定运行,有效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稳定带动增收。充分发挥考核评估“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加强对各项产业项目后续规范管理的检查督导考评,确保工作不漏项、过程抓得紧。

  六、强化指导服务,分类推进项目发展

  强化精准施策,实施分类推进,复制推广一批带农增收效果明显的产业项目;扶持提升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的产业项目;规范整合一批扶持一把、帮助一下就能恢复发展的产业项目;盘活一批需要激活闲置资源和存量资产的产业项目;另起炉灶一批已不再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稳妥处置存在问题;引进新建一批有特点、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项目,抓产业促增收,不断增强“造血”能力。会同农业农村、文旅、金融、财政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强化帮扶产业全过程指导,帮助基层更好掌握相关政策,做好选产业、查短板、延链条、建联结、树品牌等系列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落地,推进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