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信息工程学校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来源:铁岭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6日

  一、指导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作的报告为指引,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双优”学校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新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思路,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技能大赛为推手,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上档次、上台阶,实实在在为国家和本地区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技能型劳动者。

  二、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建设,倡导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建立师德常规教育学习制度,在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树立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大力宣传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弘扬高尚师德,倡导爱岗敬业奉献精神。

  2.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业务成长。

  (1)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切实有效地加强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实训水平。让教师走进实验室和各专业学生竞赛队,一起参加学习和培训,打造一批能吃苦耐劳、技术过硬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为后盾的专业教师梯队。

  (2)搭建教师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本学期教学教务处将组织各专业、各学科教师参加省、市各级教研活动和考察学习活动,搭建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以此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教学教务处将创设机制,形成氛围,引导教师岗位练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全市、全省师生技能竞赛做准备。

  3.探索教学业务督导的改革,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教师座谈。教学教务处将不定期的组织各个专业的教师座谈,了解教师的教学需求、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

  (2)教学绩效的检测评比。本学期教学教务处将改进和完善教师教学绩效的检测评比方式,通过“课内比较学”活动,督查听课、现场测评、学生评教评学、业务抽检、业务考评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学督导管理。

  (3)“课内比教学”活动。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每位教师至少讲一节公开课,每节课有教案,有总结,有教学反思,有评课记录。通过听课、评课,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市级教学比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快速提高。

  (二)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切实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教学计划统率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指导和规范教学行为的标准,也是教学教务处检查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此,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制订好各专业教学计划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取舍,确定重点和难点,以增强计划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有计划可依,有计划必依,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学期将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管。

  严格教学纪律。教师必须严格按课表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坚决杜绝旷课现象,做好课堂巡查、教务日志和班务日志的记载。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禁止上课期间学生随意进出。

  加大对听课检查的力度。教师每学期累计听课不得低于6节,教学教务处及时检查登记,以避免出现作假现象。

  加大教学工作的检查力度。随机抽查教师到岗、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做好记载,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抽查各班课堂纪律情况,记载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并作为学期结束考核的依据之一。

  加强专业课教学的管理,规范专业技能实验实训教学。各专业教师必须按照实训项目进行实训和考评,严格按专业计划,组织学生实训,保证进度和质量。

  2.以教研组为阵地,开展教科研工作。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科研优势,提高教科研活动在教研组工作中的份量,使教科研活动制度化。

  各组要按照教学教务处的要求及安排,使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做到按时、准时、保质保量、不走过场。广泛开展读教育名著、专题研讨、教师论坛等一系列学习交流活动,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师参加教科研。积极撰写论文并向正式刊物踊跃投稿、公开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2)教研组长应积极指导本组教师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做到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并且有活动记录。

  (3)加强听课评议制度建设,要求及时做好听课评议记录,并交教学教务处备案。

  (4)继续组织教研组外出交流学习活动。

  (5)教研组着力进行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活动,切实把教研组办成教研气氛浓厚的学术阵地。

  3.抓学生技能竞赛,充分突出职校生以技能为本的原则。

  (1)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组织各教研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建专门的技能大赛班,安排专业技能过硬、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包班辅导,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中形成“重技能学习,以学好技能为荣”的良好氛围。

  (2)抓竞赛,学期初完善各项目竞赛计划的制订,学生的选拔,重视竞赛的辅导过程,争取师生竞赛成绩比往年有较大的提高。做到每项竞赛期初有计划、训练过程记载及检查落实、后期有总结及反思。

  (3)开展校内学生的竞赛活动。通过组织较多的校内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发现优秀学生,为技能大赛出成绩提供有效保障。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专业技能目标和大赛要求,制订相应的辅导计划,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使第二课堂活动成为打造品牌专业,培养精品学生的平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4.加强升学班教学管理,积极组织复习备考工作。

  (1)加强高职升学班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搜集信息,积极指导相关教师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2)组织好升学班成绩分析工作。

  (3)组织好备考和考试工作。

  5.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教学辅助工作。

  (1)认真加强对考务工作和学生成绩的过程管理,规范学生的补考工作,组织好期中和期末考试,积极参与省“双优”学校建设工作。

  (2)认真细致地完成档案资料整理,信息收集上传和后台数据填报工作,及时上报相关表册或数据。

  (3)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成果的巩固工作,进一步做好推普工作,争创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提高全体师生文明程度,提升学校品位,扩大办学影响。

  三、周工作安排

  预备:

  1.20242月11日前,各系负责人将本系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科目及数量上报教学教务处,进行教材统一征订。

  2. 20242月12日前,各系负责人将本系各班排课情况上报教学教务处,总体协调教师教学任务分配后,进行排课,于227日,将各班课表及教师课表下发。

  3.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进行教育宣传以及专业知识学习。

  第一周 (2月27日-3月1日)

  教学工作会议(各系工作部署)。

  教学任务配。

  下发教师、班级课表。

  第二周(3月4日-3月8日)

  新专业申请与建设。

  准备教师集体学习。

  第三周(311日-315日)

  补考

  双优学校建设

  组织教师备课、检查。

  统筹组织8个项目,参加省技能大赛。

  第四周(318日-322日)

  10. 查课、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学生管理,班主任、系主任要加大巡查力度,找好处理方式,目的让学生遵规有序进行学习。

  11. 结合专业特点,下厂见习、工学交替。目的激发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

  12. 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申报

  13. 做好教师教研活动。

  第五周(325日-329日)

  14. 开展好听评课活动。

  15. 开展“双”学校建设

  第六周(41日-43日)

  16. 做好活页式教材编制工作。

  第七周(48日-412日)

  17.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第八周(415日-419日)

  18. 各系做好每学期校学生竞赛准备,有方案,有细则。

  第九周(422日-426日)

  19. 组织教师参加市级教学能力大赛。

  第十周(429日-53日)

  20. 假期

  第十一周(56日-510日)

  21. 检查教案。

  22. 教学资料整理工作。

  第十二周(513日-517日)

  23. 组织学生技能竞赛。

  第十三周(520日-524日)

  24.毕业毕业证办理准备工作。

  第十四周(527日-531日)

  25. 组织教师集体教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信息化教学。

  第十五周(63日-67日)

  26.检查各系教学成果。

  第十六周(611日-614日)

  27.期末考试准备工作。

  第十七周(617日-621日)

  28. 与各系各部门开展好“1+X”证书工作。

  第十八周(624日-628日)

  29.期末考试、随堂考试。

  30.判卷、上成绩。

  第十九周(71日-75日)

  31.校笔试、校内技能考试

  32.判卷、上成绩。

  第二十周(78日-712日)

  33.教学工作总结。

  20242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