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我市聚焦中央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目标,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在提升粮油作物单产上下功夫。目前,我市粮油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稳面积 筑牢产能提升基础
实现粮食产能的提升,首要任务就是稳面积,今年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0.3万亩,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通过“品种+技术”的方式,在粮油作物主产区建设玉米、水稻、大豆和花生高产示范区,集中农业科研技术力量,落实关键措施,为全市粮食作物大面积增产和单产提升提供保障。
在铁岭县阿吉镇,洪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承担了1000亩全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任务,通过玉米大豆4:6带状复合种植,实施增加密度、平衡施肥、科学化控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粮食作物长势良好。合作社理事长曲洪尧说:“现在玉米大豆长势特别好,玉米大豆4:6带状复合种植这种模式按亩算账,每亩玉米产量能达到2000多斤,大豆能达到400多斤,产量比普通种植模式高30%左右。”
昌图县花生常年播种面积45万亩左右,年产量2.66亿斤。近年来,昌图县与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着重在花生新技术新品种上下功夫,在科技带动下,当地花生产量逐年提升,品质越来越好,效益越来越高。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原院长,辽宁绿丰花生研究所花生专家曹敏建说:“今年,在古榆树镇、付家镇播种了我们所新培育的118、998和绿研花3号3个花生新品种,采取种子包衣、抢墒早播等技术,提高种子抗寒、防腐烂、防病虫害能力。现在,有不少地块产量已经达到千斤了。这个产量我估计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保黑土 农田地力更肥沃
实现粮食产能的提升,离不开肥沃的黑土地。初秋时节,当记者走进昌图县盛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高产田,处处可见秸秆儿还田地块。经过十多年的保护性耕作,合作社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近几年,合作社万亩良田年均亩产都在2000斤左右。
抓起田间的一把黑土,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说:“可以清楚看到我们这块秸秆还田之后土壤明显变黑了,说明有机质在增加,地更肥了,真正保护了我们的黑土地。”
为了“提质量”,今年我市锚定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40万亩保护性耕作、90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三项工程”的目标任务,全力争取政策资金,确保建一块成一块,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保障。
用良种 握紧粮食丰收“密码”
粮食增产增收离不开优良的种子。今年,我市加快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鼓励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加大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品种研发力度,在产量和品质上实现更新换代。
“在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下,目前我市在大豆种质资源方面优势明显。铁岭高油大豆品种丰富, 有7个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含油量均超过22%。”市农科院副院长董友魁说,今年我市创建了大豆高产指挥田,以高油高产大豆铁豆53和铁豆67为主栽品种,同时采取了垄上双行均匀密植的种植模式,力求在大豆单产上实现新突破,从目前看有望实现大豆亩产突破600斤的目标。
“这些年,我们成功培育出了很多优良品种。”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我市在玉米新品种培育上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李恒岭说:“我们正在推广的新品种叫铁研58,它最大特点就是抗病能力强、抗倒伏性高,适合用于保护性耕作。从目前推广情况看,每亩能增产30至50公斤,很受农民认可。”
为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今年我市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生产者补贴、种植业收入保险等政策,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让农民种粮得实惠、有发展。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全市两百万农民正铆足干劲,为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