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8日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及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规划、要求,结合铁岭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情况,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安排投资的依据,同时指导各县(市)区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一、地震形势

  我市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横跨东北、华北两个断块区,地质构造复杂。郯庐、赤开两条大规模活动断裂带在境内交汇,境内还有寇河、清河、沙河等众多中小断裂和大甸子莲花构造,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据史料记载,1594年至今,已发生5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是1596年和1775年分别发生在开原和铁岭的534级地震。铁岭现代地震也比较活跃。1970年以来,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80多次,其中较大地震为1982年3月和1991年10月分别发生在清河和西丰天德的两次ML3.9级地震。近三年,先后发生了2007年9月25日调兵山ML3.8级地震和2008年9月3日开原ML3.6级地震。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以不断提高地震部门自身能力和全社会综合防御能力为中心,坚持“震情第一”的观念,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战略要求,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县级以上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力争达到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水平。

  “十三五”阶段目标:

  1.监测预报方面

  不断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增大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实现对全市区域及周边地区全面有效监控,达到无盲区;提高地震、地震动参数和烈度速报能力,满足政府处置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要求;探索、学习新的地震预测方法,提高地震分析预报能力和水平;改造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加强台站管理,确保观测手段高质量运行。

  2.震害防御方面

  强化抗震设防监管职能,提高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要高于当地抗震设防要求,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地震安全农居工作,改善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强化新闻宣传工作,提升信息公开水平;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3.应急救援方面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增强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训练、培训,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建立覆盖全市范围快捷有效的地震灾情获取系统;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做到统一指挥、运转高效、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

  三、主要任务

  1.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进一步改善我市地震监测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提高应用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产出标准化基础数据和服务能力;合理规划台网布局,增加监测密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提高地震监控能力,消除地震监测盲区;提高地震、地震动参数和烈度速报能力,满足政府处置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要求;在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重要建筑群和生命线工程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继续发展虚拟观测网络,推进地震数据库建设,健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实现观测资料规范化、标准化和实时入网共享;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测,加强地震宏观观测场(点)管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作用;改造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观测效能。

  2.加强地震分析预报研究

  建立专业地震队伍和群测群防相结合、地震专家预测和政府应急管理风险决策相结合的分析预报工作机制;加强对测震、形变、地磁、流体、信息网络等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努力捕捉前兆信息,探索地震预测新方法,提高分析预报水平;加强对沈阳—开原和辽蒙交界地区等地震重点监视预报实验区的跟踪监视和研究,推动全市地震分析预报工作;加强对地震科技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分析预报技术水平的,集震情动态跟踪、预警、应急和震后趋势判断为一体的地震综合分析预报队伍。

  3.增强城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区要完成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区政府要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基础上,制定工程性震害防御对策措施;对城市上游病险水库、水库大坝、易燃、易爆、易泄露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建立地震预警试点,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区制定生命线工程功能保障措施;铁岭新城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区。

  4.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实施《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开展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全面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建设多个农村地震安全工程示范区;建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宣传普及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对农居的规划和选址进行技术论证和指导;推广应用经济型、适用型、具有抗震性能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提高农村整体抗震能力。

  5.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救助体系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措施,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加强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信息保障;加强市、县地震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搞好训练和培训;建设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逐步完善政府财政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6.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加强市、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与省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连接;开展全市地震指挥通讯网络建设;开展指挥部技术系统建设,配备市、县两级地震现场指挥部和现场工作队装备,完善应急通讯、应急车辆、应急供电、紧急救援设施,增强现场应急能力。

  7.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抓好市、县两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科普宣传网建设,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将地震科普宣传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全社会灾害意识;结合我市实际编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手册与声像宣传品;建立党校、大、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络;建立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络,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把防震减灾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学和科普活动中;促进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进机关、进企业;建设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

  四、重点项目

  1.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

  加密与完善全市地震监测台网,提高观测密度,优化台站布局,对“九五”观测手段进行全面改造,实现对我市及周边地区地震事件的有效监测,全面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主要内容包括:铁岭地震背景场建设;综合观测台站建设;市县台站观测设施改造;地磁、地壳形变和流体观测网络建设与完善;观测数据和基础数据成果转化;数字地震资料应用研究;沈阳—开原和辽蒙交界地区等地震重点监视预报实验区跟踪监视与综合研究等。

  2.地震灾害防御系统建设

  在全市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建设和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城乡地震综合防御能力。主要内容包括: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建设与完善;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和网络资源库建设;地震安全示范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村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建设等。

  3.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建设

  建设与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市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地震现场指挥部及地震现场工作队装备建设;地震指挥通讯网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完善与更新;烈度速报监测网络建设与完善;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升级与完善等。

  4.规划项目投资估算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规划的重点项目投资估算为475万元。其中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190万元,地震灾害防御系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150万元,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135万元。

  五、“十三五”远景展望

  预期目标为:全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力争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

  1.切实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不断提高区域数字地震网络建设水平,达到对全市区域范围内全面、有效的监控,地震观测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地震资料实现国际标准化;分析预报工作突破“时空信息不足”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 ”的瓶颈,提高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实施地震短临跟踪,争取在短临预报上有新的突破。

  2.综合震灾防御能力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政府防震减灾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建立地震灾害预防、预警系统,大众科普全面开展,科普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加强地震灾情预测、评估系统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将地震小区划、场地安全性评价成果运用于城市规划中,趋利弊害,利国利民。建设一支结构优、素质高的专业队伍。

  3.地震紧急救援系统建设全面满足灾后救援需求

  政府救灾指挥快速有效,震后趋势判定快速准确,建立职责明确、协调有序、信息快捷、反应迅速、相互支持的应急联动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做出反应,民众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救灾物资储备、医疗卫生设施满足需要,灾后迅速恢复、及时得到重建。

  铁岭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子 项 目

名  称

建  设  内  容

投资估算

(万元)

备注

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

(一)台网改造与扩建

加密与完善全市测震台网布局;新建开原、铁岭县地震观测站,完善调兵山地震观测站,消除地震监测盲区

120

(二)基础设施改造

市县台站观测设施改造

50

(三)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建立与省局联网的地震会商视频系统

20

地震灾害防御

系统建设

(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建设

建立和完善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建设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和网络资源库,开展防震减灾远程教育;建立铁岭市地震科普馆

30

(五)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铁岭新城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区;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乡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建设;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建设

120

地震应急救援

系统建设

(六)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建设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保证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有序、高效

50

(七)现场应急装备建设

现场指挥部及现场工作队装备建设

25

(八)市县应急响应指挥平台建设

建立覆盖全市的市、县应急响应指挥平台系统

15

(九)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疏散通道建设

30

(十)快速评估体系建设

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升级与完善

15

合                          计

475

  (规划单位: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