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8日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铁岭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具有自主性、独创性。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结合未来五年铁岭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铁岭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状况,特制定《铁岭市哲学社会科学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

  一、“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有效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为战略基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惠民生为根本,扎实准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积极融入“沈阳都市圈”,推进生态全域提升和文化传承创新,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市综合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新时代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铁岭贡献。组织实施引领工程、智库工程、普及工程、树人工程,着力提高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的能力,着力提高引导凝聚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想共识的能力,着力提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知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能力,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组织规范发展、释放活力的能力,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作创新的有效形式,把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为实现美好新铁岭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坚持哲学社会科学正确发展方向,积极维护我市社科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接地气,有作为,坚持创新驱动,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实效性,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确保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扎实,稳步、健康发展。经过五年努力,使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优势更加凸显,队伍规模素质明显提高,成果质量大幅提升,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智库作用明显发挥,社会效益更加显著。具体目标为:

  ①培育刘普示范某地 50个;

  ②举办银冈书院大讲堂10场;

  ③社科智库入库专家 60名;

  ④开展重点立项课题 300 个;

  ⑤推出科研成果 100项;

  三、“十四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为了完成上述目标,要认真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 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充分发挥社科联组织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实施“普及工程”,全面提高公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围绕官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政策法规,官传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地域文化,做好集中性和经常性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1.办好“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

  坚持办好每年一度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拓展社科普及渠道,建立部门联动、统一协调的科普运行机制;不断加大社科普及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社科普及的浓厚氛围,不断扩人受众面和影响力。

  2.强化科学普及基地建设。

  在继续强化对已有社会科学普及某地管理的某础 上,强化社会科学普及阵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协调、整合和周密部署,建成一批市级科普基地,并向基层延伸拓展,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普基地网络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全市达到省级科普基地 10个,市级 40个。逐步完善科普热地动态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开展、促进、推动和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

  3.深入开展科普知识“七进”活动。

  组织专家学者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机关、进家庭,开展义务讲座、义务咨询、义务培训等活动,送理论,送知识,送政策,用先进文化引领群众,用科学知识指导群众,用惠民政策激励群众。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开办社科普及专题专栏,#展普及面,提高社科普及活动的实效性。

  (二) 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集中整合社科研究基地的资源,推动社科工作者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务实创新,准动应用研究,不断增强其服务决策的针对性、叶效性,切实提高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开展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

  加强社科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评选工作,培养.-批政治合格、学术讨硬、学风优良、布局合理、影响力强的学术领军人物,“十四五”期间,开展学科带头人评选1届。如大对青年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力度,注重组织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参与重大课题项目的研究,逐步形成一批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和学术样队。

  2. 完善社科专家库建设。按照“个人申报,组织推荐,综合筛选,择优评定”的原则,不断完善市级社会刘学专家库建设。加强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单位的联系,加强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了作者的联系,全面了解掌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队伍建设和发展情况,进一步整合高校及民间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到“十四五”末,全市新型社科智库入库专家 60名。

  3.开展重点课题立项研究。

  本着“突出重点、注重转化”的原则,围绕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党政决策部门工作的难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社会科学重点立项课题研究工作,广泛组织专家学者适应新常态,探索新规律,提出新对策。优选课题研究成果,推动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社科联组织在服务决策、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科学工作者方面的作用。五年间立项课题不少于 300 项;逐步建立有助于推动社科研究、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让更多的社科研究成果惠及社会,惠及百姓。

  (三)不断促进哲学让会科学繁荣

  搭建学术平台,推进基础研究,推动学术交流,细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具体措施,鼓励多出学术精品,多出学术人才。努力营造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术氛围。

  1.强化优长学科建设。

  积极推进基础研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优长、特色学科建设,建立具有铁岭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强对新闻学、法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党史党建等学科的学术工作指导。

  2.开展学术活动月活动,坚持办好学术活动月,为推动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协调指导高校社科联,社科类社会组织、民办社科研究机构集中开展学术活动,办好学术大会、特色品牌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细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具体措施,逐步扩大优秀学术著作、科普读物资助范围和力度,鼓励多出学术精品,多出学术人才。

  3.开展社科成果评选活动。

  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要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重要标准。以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改进完善评奖体系,不断提高评奖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公信力。“十四五”期间,评选岭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100 项,并逐步建立健全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机制,不断扩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四、实现“十四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积极构建大社科格局,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党的宣传部门要努力担负起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关心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工作,

  2. 加强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社科联战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培养、使用、交流、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支政治意识敏说、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社科队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组织机构,推动有条件的社科类社会组织建立基层党组织,

  3.加大扶持力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级财政要保证社科事业发展经费逐年增加。要将社科联工作和正常开展活动的经费列入财政专项,给予经费支持。社科联组织要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完善运行机制

  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科联组织协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全市社会科学联动机制。探索科普活动下乡镇、入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发布机制,不断扩大优秀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要完善和丰富资政建言工作制度,推动新型社科智库建设。要积极探索新时期社科联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的模式,探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作创新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社科联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