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岭市2022年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来源:铁岭市国资委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9日

  ——20231030铁岭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铁岭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李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本次常委会报告全市2022年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管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企业(不含金融)国有资产情况

  (一)资产数据情况

  经汇总县(市、区)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市企业国有资产总额60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可比口径,下同);负债总额338.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6%;所有者权益26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

  截至2022年底市本级纳入统计口径国有企业123户,其中:国有独资、国有全资企业116户;国有控股企业1户(即铁岭天信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子公司6户)。上述企业国有资产总额37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负债总额236.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2%所有者权益 13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

  县(市、区)企业国有资产总额 23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3%负债总额10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所有者权益131.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

  (二)资本投向和布局情况

  一是推动市属企业服务国家和省、市重要发展战略。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近10万平方米市公汽公司综合场站,成为省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汽车场站,拟在场站内建设充电终端,为后续降低公交车运营成本奠定基础。投资 6.3 亿元的公用事业集团铁岭中电环保发电项目投产运行,天信公司实施老旧小区供热供水“两供”改造。提高粮食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农垦集团实施高标准“旱改水”绿色水稻核心区项目建设面积3.94万亩,粮食集团、建设集团推进铁岭市应急物资综合储备库项目,粮食集团与辽宁牧原达成五万吨玉米定向购存销合作。打造辽河特色文化旅游。农垦集团实施辽河流经区域“滩地、岸边、水面”生态保护工程,文旅集团成功举办铁岭荷花文化旅游节。二是布局谋划《全市振兴铁岭国企改革新突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通过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设计“1+4”发展模式,即1个国有资本运营版块,加城发、农发、交运、文旅4个产业版块,将原有9个企业集团通过专业化整合成对应五大板块的国资集团、城发集团、农发集团、交运集团、文旅集团5个企业集团。整合同类资源做好加法,做大国企增量,聚焦主责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十四五”铁岭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纲要》。树立国有经济布局实现新优化国资国企改革实现新突破监管服务效能实现新提升的目标。加强建设集团与央企、省企合作,参与“两新一重”建设,加快金峰小镇等102国道两侧闲置国有资产盘活依托在铁央企、省企与铁岭本地农业企业,协同支撑粮食生产能力、应急供给能力,有效应对突发形势,协同做大、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支撑铁岭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分布、需求特点,合理配置基础民生工程供应能力,铁岭公投集团、铁岭建设集团、铁岭天信公司,积极争取和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供热供水“两供”改造项目铁岭公用事业集团与香港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完成铁岭中电环保发电项目,承建辽西北供水工程新建水厂项目,配合市政府建设专业化餐厨垃圾厂铁岭交运集团利用新公交综合场站内智慧公交指挥中心“智慧大脑”系统,为市民获取乘车信息,实时监控车辆数据,提高运营效率,提升驾驶安全,实现数字赋能。

  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情况

  2022年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实现零突破,共上缴国有资本收益251.2万元。其中:法院移交资产处置233.0万元;注销四户企业清算收入1.2万元;上缴企业利润收入17.0万元。

  二、落实上年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及国企改革工作完成情况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

  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在省内较早启动改革,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效工作机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周磋商、月例会、季综合、半年总结”工作机制,及时调度通报进展、推广典型经验、研究共性难题,“一竿子扎到底”穿透式推进。二是形成了“践行军令状、军中无戏言”的责任机制。市国资委及企业集团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推进三年行动,落实市国资委班子包保推进机制,以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为主要抓手,层层落实“军令状”,推动各项改革精准落地。三是形成了可衡量可考核的督办机制。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和国有企业内部责任制,按月分析、通报重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对已完成工作进行“回头看”,建立“亮黄牌机制”,对进度慢、效果差的企业继续以工作约谈、发送督办函等形式督促整改,形成工作闭环。四是形成了复制、借鉴、学习机制。通过深入学习央企、省企典型经验,对照省委、省政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指标任务,制订了《铁岭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7个大方面进行任务分解,绘制改革任务分解表,细分为27分项、134个工作子并组织市属集团按照年度进行划分,明确了完成时限。截至2022年底,我市各项国企改革任务任务完成率100%。同时,运用改革成果促进了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构建了以管资本为主监管体系,完善了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健全了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使国有企业在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不断增强,实现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目标。

  (二)国资监管力度工作明显加强

  一是持续完善“1+N”政策制度体系。在原有国资监管政策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制定《振兴铁岭国企改革新突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铁岭市2023年市属国有企业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评价激励方案》《铁岭市国资系统振兴国企改革新突破三年行动2023年即时评选激励方案》《2023年度国企党建提升工程工作方案》等助力企业集团发展相关文件制度。提升国资监管专业化、体系化、法制化水平向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转变,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按照《市国资委权责清单(2021年版)》规定,明确出资人职责、监管职责、党的建设职责等内容,排除行使公共管理职责事项。以差异化分类考核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年度考核制度,突出考核导向,逐步完善更具科学性的企业集团考核评价体系。推进经营性国有企业全部纳入集中统一监管。国有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改革发展思路,围绕“劳动、人事、分”三项制度改革,引导企业止损增盈、降本增效。文旅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控制人力成本下降5%、采购成本下降10%、能耗下降5%。酒店业务实现营收609.4万元,同比增长10%。旅游景区实现营收204.8万元,同比增长8%。国资集团咨询业务实现营收90.0万元,同比增长80%。城发集团实施降本增效,将一级建设资质平移分立,剥离债务3.2亿元;对子公司实施裁员、降薪,每年减少工资福利支出45.5万元;清收应收账款170.0万元;梳理应诉案件72件,逐一审查,寻找上诉依据,保护资产不流失;全面提高市政、园林工程施工效率,节约人工成本10%、提高施工效率20%。四是实现“瘦身健体”压缩企业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按照聚焦主责主业原则,市国资委压减一级企业20户,注销企业3户,划转企业59户,全面消除四级企业。形成清晰的5家企业集团的出资管理结构。五是积极配合市政法委开展扫黑除恶“黑财清底”工作,与7个县区法院进行沟通联系,对12起涉黑财产进行了接收处置。共涉及土地3处(4.4万平方米),房屋及仓库等34处(2.0万平方米),住宅31处,林权10处(28.8公顷),车辆102台,奢侈品11件,家具、电脑、手机、白酒等25件,罚没资金1624万元。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面完善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开展了“强党建、兴企业、促振兴”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推进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企业治理效能。二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市属企业集团委派外部董事36人,各级子企派驻外部董事20人,各级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100%。三是落实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按照《关于在市属企业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市属国有企业全面建立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规范出资企业用工管理及员工招聘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严把入口关”,粮食集团、公投集团率先开展了经理层成员市场化选聘四是完善工资总额管理,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和效益导向原则,分类分级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通过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和清算管理,加强国资委对企业工资总额的总量控制;指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总额内部分配。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完成率达到100%。以章程修订工作为主线,规范公司制改制后企业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明确各治理主体、规范董事会运作、落实董事会职权、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等工作同步推进。

  (四)风险防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指导市属集团全部制定了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成立了国资国企内审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管。其中,已完成5家集团和2家公司内部审计,清算收回23.8万元购房款,挽回了国有资产损失;配合市审计局对重点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建立约谈制度,联合市纪委监委驻国资委纪检组,对1家集团负责人进行谈话提醒、1家子公司负责人进行约谈;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贪腐领域一票否决和违反“三重一大”事项减分制度,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及时止损,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建立企业债务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对全市国企债务进行季排查、月调度,建立债务风险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并积极利用农发集团流转国有农业用地2.5万亩土地资产,为公投集团融资3.35亿元,有效化解了到期债务风险。

  三、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个别集团对下属子企业管理不够规范,改革任务延伸管理不够到位,导致个别子企业对改革的认识不够充分,存在着改革“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国企竞争力不足,整体收益偏低。我市市属国有企业中,多数为公益类企业,在全市基建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工作中承担起顶梁柱作用。承担了大量社会功能,且投入资金需求量大,短期收益不明显。国有企业还存在内部的经营机制问题,特别是行政管理色彩偏浓、平均主义依旧存在以及“大锅饭”等老问题,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内部管理上,还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三)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率不高。待盘活项目体量较大部分商业地块摘牌价格过高部分工程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盘活形式多以短期租赁为主,尚没有大项目实现产权转让。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市国资委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重要使命,牢牢把握“央地对接”历史机遇,发挥本地区资源条件好、农业基础较强的优势,做到“央企”与“地企”有力联合,“国有资本”与“地方资源”有效整合。结合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工作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央地合作发展

  一是成立专人专班,强化联系沟通,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真正把项目抓紧抓实抓住,促进项目落实落地。梳理我市能源资源、城市运营、农业粮食等领域基本情况,集中力量、优选方向,准确找到合作契合点,找到适合铁岭的“新赛道”,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包装,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二是争取央地产业项目合作。借助中央企业优势,结合我市国有企业特色,深化合资合作,促进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优势互补,在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等领域,打造“央地”合作示范项目,促进行业相同、产业相近的央地企业深度合资合作。三是深化“央地对接”,进一步“拓面、深接”,推动农垦集团、粮食集团等更多市属企业深入参与到与中农发等央企、省企的合作之中,提供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

  健全以管资本为主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一是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辽宁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国有企业出资人、国有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关系,科学界定三者权责边界。加强企业主体责任、强化行业的指导责任、明确出资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责任。二是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制度通过国资监管法规制度推进落实依法监管、分类监管、阳光监管通过考核评价制度加强企业对各级人员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分级考核体系。通过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规范国有全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利润分配监督管理。通过债务风险管控制度对高负债企业实施负债规模和负债率双约束强化平台公司重大项目投融资管理。三是优化以管资本为主的方式手段完善权力和责任清单,厘清职责边界,消除国资监管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结合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改革发展实际,按照依法依规、权责统一、监管有效、充分放权的原则,明确、取消、下放、授权若干监管事项。同时,切实减少审批事项,打造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监督问责的完整工作链条。

  )巩固“瘦身”成果,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大力推进资产盘活力度

  一是推动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施更为科学的主业管理,优化调整企业主责主业,根据实际推进补链、强链、延链。采取破产清算、关闭注销、产权转让、整合重组等方式处置劣势企业,减少法人户数,使企业管理层级严格控制在三级以内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二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规范一级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以一级企业集团为主体,大力推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干部能下、薪酬能降、员工能出。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有序推进关键岗位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加快建立和实施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关键、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大力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三是按照20字国企好干部标准要求,健全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企领导人管理体制,推进机关和市属企业干部双向任职、挂职交流,选派年轻干部到一线锻炼,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鼓励国有企业建立人才储备库,增强内部梯队建设,保障人才年轻化、专业化、技术化。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四是指导企业不断优化完善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充分挖掘闲置低效资产价值,加速解决影响资产盘活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盘活资产促进企业防险化债、提质增效。

  (四)提升国有企业防范债务风险能力

  一是优化投融资管理模式,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发挥“1+4”发展模式1个国有资本运营版块职能定位,完善资产整合平台作用,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实现由“资产”成为“资本”的转变过程。对资源加强运营与管理,有效降低杠杆风险,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加强内控建设,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处理流程,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和投资项目资产重组以及成本收益的统筹考虑,在最大程度上减低企业的投融资和收益分配风险。确保不新增融资性债务,对于新增的经营性债务应控制在该项目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三是实现资本的高效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国有企业的运作模式,从管企业逐渐向管资本过渡,加强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审慎进行举债或筹措政府投资资金,以市场化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实现资本向实体产业过渡,再完成由实体产业向资本转变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