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841071号建议的答复:关于优化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7日

李新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生命线,以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线,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以“千人帮千企”专项行动为抓手,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多措并举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一)严抓政策末端落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制定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了铁岭市促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季度对省民营经济23条和市民营经济25条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全市民营经济相关指标数据进行调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铁岭市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全市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调动金融机构更好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新动能培育和稳增长、促就业、促转型。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疫情以来各部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经营发展的164项兴企利民举措。二是深入开展企业帮扶工作。在全市开展了千人帮千企“三上门”专项行动,隋显利市长主持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帮扶对象具体标准,要求科学调配帮扶力量。按照人企相适原则,为全市868户企业配备833名干部(含31名市级领导)。组织市营商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17个部门梳理出现行各行业、各领域涉及企业发展的6大类167项政策,编写了《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汇编》,由帮扶干部为企业“上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解难题”。三是精准高效开展政策宣传。在全市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大厅张贴海报、摆放政策资料方便企业办事随时取阅。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新媒体渠道宣传解读政策内涵,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政务服务专栏,动态推送各类便民利企新举措。定期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培训和税收培训等各类专题培训。

  (二)深入拓宽融资渠道,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力度。举办金融培训10余次,开展企业融资需求调查摸底,建立融资需求项目库,组织各类融资对接30余次,向金融机构推荐企业项目124项,成功为22户企业协调解决贷款5.3亿元。推荐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成功加入全省再担保体系,进一步强化担保增信作用。推荐3户重点企业纳入全省上市后备企业库重点培育,对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持续跟进企业上市进程。二是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印发《关于加强企业注册发布融资需求的通知》,引导域内企业到金融广场网络信息平台注册会员,力争规模以上企业注册全覆盖,通过融资共享,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结合各类企业清单,引导企业到金融广场发布融资需求,纳入金融广场项目储备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市税务系统与全市22家银行联合签订了“征信互认 银税互动”合作协议,共为219户民营企业提供8402万元贷款。三是加大民营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在市政府网站上发布《多方合力抓复工 共渡难关促发展--致全市“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公开信》,告知支农再贷款贴息资金申请流程,公布支农支小经办银行名单。目前已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6亿元,预计财政贴息160万元。

  (三)多措并举招生引才,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创新服务方式。设立民营经济人才专门服务窗口,为民营经济人才引进提供便利化服务。2019年为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14人,其中博士1人,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人,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8人。组织企业“走出去”赴吉林、包头、内蒙古等地参加校园招聘会,并与沈阳、抚顺、阜新人力资源产业园和华厦外包服务(辽宁)有限公司对接,引进161名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就业。二是推动人才政策落实落地。出台《铁岭市人社系统助力企业发展“就业人才服务直通车”实施方案》,梳理国家、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就业人才政策,印制了《就业人才政策指南》,成立了9个服务企业工作小组,抽调94名工作人员走进园区、走进企业宣讲就业人才政策,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招聘、人才引进、人才培训等方面难题。通过月调度、半年评估、全年总结,构建了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的就业人才服务企业新机制。截至目前,共为企业招聘各类人才1817人,落实各项就业人才补贴资金3500万元左右。三是着力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以“按需施训”为原则,对企业职工开展精准培训。2019年共完成补贴性培训人次数11542人次,完成培训任务数的103.98%,预拨企业新型学徒制资金513.72万元。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职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了企业技术工人队伍稳定发展。同时,积极选树工匠典型。开展“铁岭工匠”评选工作,以市政府名义授予左利志等10名同志首批“铁岭工匠”荣誉称号。经省政府决定,我市李新伟、于霁两名同志被评为第二批“辽宁工匠”,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积极开展企业职工线上培训。截至目前,全市支持48家企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7838人次。四是积极搭建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对接桥梁。2019年共召开用工招聘洽谈会209场,累计进场招聘企业5307家(次),提供岗位12.1万个(次),参加招聘会的求职人数达12.4万人(次),达成意向协议3.4万人(次)。统筹市、县两级各类媒体,搭建全方位用工信息动态发布机制,通过铁岭电视台、铁岭日报、“铁岭发布”公众号、县级融媒体等平台免费发布用工信息,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年初以来,为全市319家企业免费发布用工信息107批次1419条,提供就业岗位7230个,帮助企业招工3700余人。

  (四)健全完善监督网络,为民营经济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围绕窗口服务质量不高、企业群众“办事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到位、营商环境投诉问题办结率低、涉企行为不规范等五个方面问题开展主题教育“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确定了17项整治内容。形成长效机制84项,通报曝光问题39个,其中党纪政务处分7人,组织处理18人。开展“办事难”问题专项整治。印发《铁岭市第二批“办事难”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针对提升窗口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等9类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取得了显著成效。向社会公开发布解决“办事难”第三批便民利企40项具体举措,累计减少办事往返次数38趟,减少办事时限(承诺时限)328个工作日。二是充分发挥监督问责威慑作用。贯彻落实《铁岭市优化营商环境“七个不允许”实施意见》,开展3个批次明察暗访;组成联合检查组对企业反映问题较为集中的全市消防部门执法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先后对16家单位进行约谈,对主动服务意识淡薄、执法随意粗放等影响营商环境的6起典型案件进行了严肃问责,并于全市通报。针对铁岭火车站出租车乱象久治不愈问题,采取一次督查、一次曝光、一次约谈的“事不过三”高压治理手段,使顽疾得祛,擦亮了“城市窗口”形象。社保医保补卡难、公证难等企业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提高企业获得感。结合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加大《对铁岭市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汇编》六大类167项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知晓率,把政策真正转化为支持企业发展的利好,大力推动减税降费、金融和产业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同时,将对今后新出台或废止的各类政策及时动态更新,并同步在市政府网站和政务一体化平台公开。建立惠企政策落实督查通报制度,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政策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二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动简政放权,将一批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量大面广、由基层政府管理更方便有效的行政职权,下放给县(市)区政府实施。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责任分工要求,将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相关的行政职权下放至开发区(园区)实施。围绕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一批务实有效的便民利企工作举措。

  三是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及时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问题。认真落实省《营商环境投诉问题受理办理办法》,加大投诉问题办理力度,在政务服务网站开设网上投诉、举报等栏目,切实解决投诉受理、转办、督查、督办工作。及时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政务服务方面问题,建立回访机制,了解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将评价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通报问责机制,定期调度、随机抽查各地区投诉问题办理情况,对办结率低、存在“假办结、被办结”问题的地区和部门通报批评,严肃问责。

  四是提高服务企业精准度,深入开展“千人帮千企”专项行动。通过手机APP建立工作台账,及时登记梳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及时转办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督促办理进度,及时解决问题。组织市政府12个部门的业务专家走进8890、12345平台,接听企业反映的各类热点问题,及时转交给相关部门处理,通过电话回访企业对帮扶领导和责任部门进行评价,打造受理、转办、反馈、评价、跟踪、督办的闭环管理,同时加大对此项工作的定期通报力度,不断推进工作落实。组建由农业农村、工信、商务等部门牵头的“店小二”帮扶工作队,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服务企业不留死角。

  五是继续做好金融服务,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铁岭市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全市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常态化产融供需对接工作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

  铁岭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