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41005号建议的答复:关于解决农产品销路困难的建议

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3日

聂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农产品销路困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村电商基本情况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对于推进农村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实现农村跨越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助力电商精准脱贫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政府和商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市农村电商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和仓储物流体系趋于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建各类农产品电商平台9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从事地方特色和品牌农产品上行销售的网

  络和微商近6338家;带动从业人数7855人。阿里巴巴天猫优品服务站项目已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和西丰县大面积布局。共建立服务站43个,已经覆盖全市40多个乡镇。初步实现了县域行政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双向流通渠道全覆盖。

  (二)是电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与市邮政公司联手创办了铁岭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展示中心,展示中心以“互联网+”为模式,联合“京东商城铁岭特产馆”、“邮乐购”、“邮农丰”等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致力打造铁岭地产品牌,实现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目标。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电商+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努力建设电商扶贫生态圈。2020年1月末,我市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9104.2万元;占铁岭市整体网络零售额占比为66.3%,其中农村地区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额2898.7万元。我市农村地区累计企业活跃店铺数量达3577个。

  (三)是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网络零售额13726.6万元,同比增长5.9%,居全省第8名。其中,实物行业网络零售额8878.9万元,占全网零售额比重为64.7%;非实物兴业网络零售额4847.7万元占全网零售额比重为35.3%,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实现农村网络零售额9104.2万元;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526.4万元。农产品网上销售取得新进展。

  二、我市推进农产品销售工作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依托全市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提升了我市农产品品牌效应。

  (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我市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资源,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使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和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业企业迅速成长、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农民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35个、省级示范社181个、市级示范社328个。

  (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两品一标”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申请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抓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市有机农产品认证7个,绿色农产品认证40个,铁岭大米、铁岭榛子、西丰梅花鹿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个。

  (三)是提升品牌效应,拓宽销售渠道。我局积极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培育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铁岭农产品品牌。同时组织全市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淮味千年.香约南京”品牌推介会、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等省内外各类农博会、农产品展销会。文选葡萄、上京榛子、绿荷大米等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亮相各大展销会,以展代销、以展促销,扩大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提升经营主体生产、加工、销售能力。做到精准施策、突出特色、科学引导、抓好落实。

  (二)加强农产品上行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电商标准化、品牌化。按照“内强品质、外塑品牌”的原则,引导壮大农产品初级加工,提高农产品产地的标准化程度,努力做到网销农产品检验检测全覆盖,以品牌化建设为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推动,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

  (三)加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本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运营机制,进一步整合阿里、邮政、供销和新益农等资源,拓展便民生活、代买代卖、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旅游出行等服务功能。支持推动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升级和改造,统筹推进品牌、标准、品控、金融、物流、培训等服务。

  (四)加快县域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整合县域商贸物流快递资源,开展共同配送,提升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支持仓储物流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合理设置区域物流中心,发展智慧物流。支持冷链配送及仓储建设,实现仓、干、配一体化的“全程冷链运输”。完善鲜活农产品包装、保鲜等冷链物流技术规范,努力破除限制鲜活农产品网上销售的物流瓶颈。

  (五)加强对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按照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的《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下一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通过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覆盖农村食品销售这的日常监管机制,开展农村地区双随机监督检查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工作,强化对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

  (六)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冷链物流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社等主体为依托,在生鲜农产品生产大县,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推进传统产地批发市场冷链装备与设施的升级改造,支持电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点建设,提升农产品储藏、流通、销售能力。

  (七)加强农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利用好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平台,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农村青年电商、农村实用人才、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科技特派团和农民技术员培养等6大工程,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升销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