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911004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0日

尊敬的李元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结合农业农村部门工作职能和我市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2021年末,全市粮食总产量达416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76万吨,水果产量达23.14万吨,水产品产量达2.06万吨,猪出栏462万头、牛出栏30万头、羊出栏 28.7万只、禽出栏7368.4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77.8万吨。全市重点建设了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住农产品加工企业146个,其中铁岭县、西丰县创建了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21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6户,营业收入241.3亿元,同比增长11.7%。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等国家级龙头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39个、市级龙头企业20个。全市共建成各类农产品电商平台9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围绕田园风光、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西丰县振兴镇沙河村被评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有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个、特色村3个。围绕优势特色农业资源,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铁岭县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西丰县围绕鹿产业,积极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昌图县平安堡镇十里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培育嬴德肉禽、九星生猪等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农村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多元化融合发展趋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将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近年来,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正如您在建议中所指出的,我市是农业大市,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您所提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业发展,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坚持“一减两稳三增加”原则,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远离城区的平肥地块要重点种植非转基因大豆、鲜食毛豆;在近郊平原地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在昌图西北地区重点发展花生;在山地丘陵地区重点发展杂粮;在东部深山区重点发展中草药材和食用菌。同时,要加快引进名特优农作物新品种,提升品种品质,发展工厂化育苗和绿色栽培。要加快榛子、食用菌、鲜食毛豆等特色产业发展,要整合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重点向新建项目区倾斜。二是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要充分利用豆粕、玉米等资源,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要依托饲料资源、秸秆资源,不断扩大猪、牛、羊等畜牧业养殖规模。此外,也要抓好梅花鹿等特色产业发展。三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制定园区发展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要包装储备一定数量的项目,瞄准全国乃至世界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落实“飞地经济”政策。要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篇文章,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粮食、油料、肉类精深加工。

  (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筛选分级、清洗烘干、包装贴牌等产地初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依托铁岭梅花鹿、五味子等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抗疲劳等保健食品,针对“三高”人群开发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减肥等功能性食品。鼓励西丰道地药材产区发展现代中药,加快构建以大健康食品为主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三是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政策。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四是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将其打造成为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建设成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三)强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一是科学制定产业规划。高标准编制《铁岭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全市地形地貌和产业基础,将全域空间规划为粮畜生产、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等“四大功能区”,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同时,聘请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为我市编制《铁岭市农产品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培育粮油、畜牧、优势特色等“三大产业集群”和玉米、油料、生猪、肉鸡、鹿、榛子等“十大产业链”。二是加大惠农政策争取力度。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了解吃透用好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要用好保护性耕作、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高标准农田等强农惠农项目和资金。同时,针对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方向,引导各县(市)区做好项目包装,争取更多强农惠农政策和项目资金投入。三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要加大市、县财政向农业倾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强化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健全农业产业投入保障机制。要用好生产者补贴、托管服务等专项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四是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力度。要建立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担保贴息、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要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业供应链融资产品,有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核心作用,满足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融资需求。

  (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发展。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种植业要以“三品一标”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支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申请认证和扩展,要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养殖业要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和生态畜牧小区建设。二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抓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推进铁岭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工作,培育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铁岭农产品品牌。加快铁岭榛子、西丰梅花鹿等“铁岭区域品牌”创建,努力将其打造培育成辽宁区域品牌。要支持企业、合作社筹建铁岭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和在全国建立铁岭品牌农产品展销中心。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要加强农产品、畜产品检测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四是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铁岭大米、铁岭榛子等品牌数字化、在线化、动态化管理新模式,依托市直国有企业,整合我市农产品资源,推进覆盖电子商务、价格行情、产品溯源、仓储物流等多种业务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变动趋势,全面准确反映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价值。创新农产品品牌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社)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连接。加强电商人才培训,为铁岭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一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利用“互联网+”为政府、农业生产者、技术创新者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要利用好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支持开展农村创新创业。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自建科研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要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要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农民技术员,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感谢您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部署,精准发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决扛起农业产业兴旺主体责任,推动我市农业振兴发展。

  

  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