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10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8日

 铁市农函﹝2021﹞24号

  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10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邢国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结合市农业农村局工作职能,经研究决定,提出以下答复意见:

  一、全市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做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以铁岭榛子、开原市彩色苗木和西丰县鹿产业等为代表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一都四县”的格局已基本建成,即铁岭市“中国榛子之都”,铁岭县“中国榛子产业第一县”,开原市“全国榛子产业示范县”、“ 中国彩色苗木产业第一县”,西丰县“中国鹿产业第一县”。2019年,我市以铁岭榛子为特色主导产品获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全市共有铁岭县李千户镇榛子、开原靠山镇彩色苗木、昌图老城镇生猪、西丰镇鹿产品等各类特色产业乡镇20个,其中,畜牧禽类4个、粮食类3个、水果类4个,其他特色产品类9个。特色产业乡镇共有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建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个,建有龙头企业7家,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9家;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注册商标9个,其中省以上名牌产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4个。通过引导特色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我市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榛林面积达到116.86万亩,其中平榛面积113.24,平欧杂种榛面积3.62万亩,总产量2540万公斤;观赏苗木16.5万亩,开原市占到16.3万亩;西丰县鹿饲养量 3.5万只,存栏量1.62万只;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99万亩,林下参5.67万亩,其他药材品种总面积1.319万亩。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您的建议切中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平衡。如:产业结构不优、三产融合发展滞后、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够等问题。结合您的建议,在下步工作中市农业农村局将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按照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市农业农村局按照“一减两稳三增加”的原则,贯彻落实《铁岭市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农民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在西北部风沙区及周边地区,重点发展了花生、甘薯、杂粮等抗旱作物;在中西部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了设施蔬菜、西甜瓜、水稻、大豆、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等作物;在东部山区,重点发展了冷棚蔬菜、鲜食大豆、中药材、烟叶、青贮玉米等作物。搞好蔬菜产业布局规划,要调整优化全市蔬菜产业布局,主要围绕102线和铁三线周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设施农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和钢骨架高标准冷棚。

  (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认真落实全市畜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做好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昌图县、开原市、铁岭县3个生猪主产县生猪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西丰县、清河区、调兵山、银州区等水源保护区和城镇密集区不宜再扩大生猪生产规模。二是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今年要加快生猪产业向全产业链、一体化、深加工、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加快推进牧原、温氏等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尽快开工建设,达产达效,让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养猪业新的增长点。三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恢复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环保、土地和金融三方面的政策支持。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继续组织对养殖场(户)、屠宰场开展非洲猪瘟疫情全面监测排查,确保不留死角,做到排查全覆盖。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认真落实《铁岭市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和《铁岭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一是科学制定产业规划。高标准编制《铁岭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全市地形地貌和产业基础,将全域空间规划为粮畜生产、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等“四大功能区”,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同时,聘请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为我市编制《铁岭市农产品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培育粮油、畜牧、优势特色等“三大产业集群”和 玉米、油料、生猪、肉鸡、鹿、榛子等“十大产业链”。二是调整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在开原市西部、昌图县等西北部地区,重点发展玉米、水稻、大豆、杂粮、花生等粮食、油料产品深加工产业;在以西丰县为主的东北部山区,重点建设梅花鹿、山野菜、柞蚕、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铁岭县中部地区重点发展果蔬精深加工、肉禽屠宰加工业,做大榛子制品加工产业规模;围绕调兵山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延长副产品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为目标,指导各地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制定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要将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逐步向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食品型加工园区转变,推进企业和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聚带动效应,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资源,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倾斜,使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和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业企业迅速成长、不断壮大。推进燃料乙醇、益海嘉里、牧原等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产,支持九三集团、益海嘉里、西丰茅台、嬴德肉禽等行业领军企业扩大投资、提升规模,拉长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推动了我市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的进程。五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我市粮油、畜牧、榛子、食用菌、中草药等优势产业,包装储备一批粮油加工,榛子、花生深加工,医药保健、肉食深加工等农业项目,建立招商项目库和企业信息库,为各地各部门开展招商提供信息支持。落实好“飞地”政策,积极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等农业招商引资活动,瞄准全国乃至世界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项目。

  (四)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我市由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家园、绿色厨房转变,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和认证。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转基因制种和经营等违法行为。全面打击非法用标和生产经营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农产品、畜产品检测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提高基层监管能力。三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要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培育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铁岭农产品品牌。继续培育出口龙头企业,巩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优势出口产业,推进重要农产品经贸合作,增加农产品出口额度。

  (五)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平台、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筛选分级、清洗烘干、包装贴牌等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三是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政策。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将其打造成为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六)调整惠农政策机制,加强政策资金保障力度。一是加大惠农政策争取力度。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了解吃透用好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要用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东北地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及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和资金支持政策。同时,针对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方向,引导各县(市)区做好申报项目包装,争取更多强农惠农政策和项目资金投入。二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要加大市、县财政向农业倾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强化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健全农业产业投入保障机制。要用好县域经济等发展专项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三是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力度。要建立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担保贴息、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要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业供应链融资产品,有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核心作用,满足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融资需求。

  感谢您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部署,精准发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坚决扛起农业产业兴旺主体责任,推动我市农业振兴发展。

  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