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1日
郭春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民营企业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国家税收、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关于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授信额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扶持
(一)推动银行机构向上争取政策。鼓励域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联系,积极向总行、省行争取信贷指标、业务授权、创新试点等差别化政策支持,增加信贷资源对民营经济的倾斜。
(二)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一是指导银行机构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用好用足再贷款额度,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惠企新模式,逐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银行机构加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等金融服务力度,加强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普惠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动普惠金融补短板。二是加强普惠金融领域特色产品的宣传推介,编发普惠金融信贷产品指南,畅通信息传导渠道。促进现有金融产品更好运用,通过帮助企业对接合作银行等方式,提高产品应用效果。三是支持创业担保贷款提质扩面增效。协调财政部门做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的确定和资金安排等工作。
(三)促进银政企精准有效对接。一是聚焦民营企业信贷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小口切入”,有针对性地梳理各类信贷适用产品,组织开展多层次银政企对接活动,多形式促进银行机构与民营企业对接交流,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率。二是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等协作配合,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跟进服务,组织银行、担保等机构共同进园区、进企业开展“点对点”对接服务。
(四)鼓励民营企业挂牌上市。一是建立企业上市“专班制”和“服务秘书制”,对每家在审和辅导备案的企业设立1个“专班”,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难题,加快企业上市进程。二是完善市县两级上市后备企业库,对库内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开展系列上市业务培训,增强企业主动上市意识和实操水平。
二、关于抓好政策落实兑现,持续开展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给与重点支持
(一)抓好政策落实兑现
今年铁岭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授予2021年度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和绩效目标考核及兑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的决定》,我市按照《铁岭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和《铁岭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的有关安排,兑现了2021年“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实施上云”“鼓励盘活闲置资产”等相关资金奖励政策。
(二)落实简政放权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
我市立足实际情况,注重结合行政行为、政务服务平台的自身特点,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的开展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一是在积极承接省政府取消下放调整的1005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关于取消下放调整一批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铁政发〔2021〕1号),取消下放调整包括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公共服务等11大类的行政职权,共1709项。涉及全市26家市属部门(单位),精简比例达52%。此次简政放权工作在下放行政审批权的同时,同步下放了相应的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实现了放权同步协调和配套。二是编制我市“能评”“环评”“安评”行政职权事项清单,进一步摸清市本级保留的三类行政职权事项底数和历年下放情况,厘清市、县两级“能评、环评、安评”的职责边界。三是按照“四级四统一”要求,在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基础上,结合“三定方案”规定和各部门主要职责,编制形成《铁岭市政务服务事项目录(2020版)》,以职转小组文件形式正式印发,并在铁岭政务服务网等渠道对外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以及行政职权的取消下放调整情况,动态调整各部门行政职权目录。四是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20〕28号),开展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目前,我市现有证明事项265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8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151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21项,并在铁岭政务服务网进行公示。
(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
一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全市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户、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0项。2022年已经向省工信厅推荐申报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户、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31项,申报数量再创历年新高。
二是大力推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载体建设。2021年,经市县两级工信系统推荐,省工信厅最终认定,我市毕托巴、兴东科技、天宇胶业等9户企业被认定为2021年度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排名第5。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41户。积极与推进兑现长飞光纤等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育才引才平台”奖励政策,发挥人才平台政策效应。
三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全市企业积极申报2021年度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从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关键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合作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攻关项目、数字产业项目六个方面组织项目申报。经省工信厅认定我市长飞光纤光缆沈阳有限公司、开原川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研发的25个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列入2021年度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其中,老字号项目5个,原字号项目1个,新字号项目19个。国际先进水平以上9项,国内先进水平以上14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此批计划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
四是开展节能诊断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和行业特点,按照县(市)区组织、企业自愿申报的方式,制定了我市2021年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计划。确定拟接受节能诊断服务的企业10户,其中,重点行业节能诊断企业2户,中小企业节能诊断企业8户。11月初,配合第三方节能诊断公司开展了我市10户企业节能诊断工作。参加了省工信厅开展的2021年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培训,为更好的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发掘节能潜力,促进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实现降本增效。
三、关于在企业人才引进方面,给与有力支持,尤其是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型等高精端人才,在购置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与政策优惠
一是我市于2018年出台了《铁岭市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从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方面出台了10项政策;从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方面出台了5项政策;从搭建育才引才平台方面出台了5项政策。以上政策涵盖了我市急需的技术管理型等高精端人才,并在购置住房、创业创新等方面给与政策优惠。
二是继续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才育才。深入落实省、市各项人才政策,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生活补贴,不断完善落实《铁岭市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人才新政2.0版,打造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继续创新服务方式,搭建企业引才平台。落实企业用工信息免费动态发布机制,依托“就业人才直通车活动”,摸清企业需求,组织园区企业赴域外参加招聘活动,开展抖音快手“直播带岗”招聘,以优质高效线上线下服务,助推求职群体和市场主体实现人岗对接。
四是继续加强企业社保服务工作。自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后,实行政策统一,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出台社保方面任何政策规定。目前从社保角度,国家和省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办法。我们今后一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关注,在做好各项社保政策宣传的同时,做好对这类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
四、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加大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治理,为民营企业提供安全、稳定、公平的发展环境
(一)深入开展“营商面对面”活动,搭建政企交流平台
为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构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新格局,我市自2020年开始多次组织开展“营商面对面”活动,意在搭建政企交流互动平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市政府分管领导及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亲临现场,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打造营商环境品牌,着力破‘难点’、疏‘堵点’、除‘痛点’、畅‘节点’,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政策扶持,让企业在铁岭扎根并做大做强,向外界推介铁岭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铁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日常监督工作,全力打造优质市场环境
我市在强化日常监督工作中把强化服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纳入日常监督重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一是畅通投诉渠道,多渠道受理。目前,我市受理投诉事项主要分为省营商局转办投诉事项、自办投诉事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受理投诉事项,企业也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将营商环境投诉事项反馈至市营商局,进一步畅通了企业、市民关于营商环境投诉渠道。我市根据营商环境投诉问题作为案件线索,梳理相关单位是否存在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二是结合日常监督开展“冬季招商百日攻坚行动”监督工作。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进行专项整治。深入贯彻《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和《辽宁省政务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加大对政府拖欠、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优惠政策不兑现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定期调度各县(市)区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进展情况,核查整改进度,及时更新工作台账。规范新项目建设审批,严防失信问题新增,从源头上杜绝政府失信行为产生。三是加强监测监督队伍建设,扩大监督覆盖范围。为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做好监督工作,推动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提质增效,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点、覆盖全域、点面结合的原则,全市设置了4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覆盖政务服务大厅、工商联、商会、企业等领域;聘任了160名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覆盖“一二三”产业,含括基层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行业代表。充分利用营商环境监测点高效收集社会建议的作用,发挥特约监督员建言献策、监督批评的积极社会影响和正面引导作用,吸纳落实好的意见建议。四是严格落实“七个不允许”,监督执法检查行为。进一步强化各地区、各部门关于“七个不允许”的执行力度。监督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落实入企检查登记备案制度、涉企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按照《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坚持“温情执法”理念,全面考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依据《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违法情节轻微未造成实际后果的行为慎用处罚手段,全力打造企业生产经营“宁静日”,减少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执法、检查等行为,保障各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避免政府对民营经济的过多干预。
(三)建立帮扶机制,开展“百名干部访百企驻企开门红”活动
为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服务市场主体,推进政策落地,打造“亲”“清”政商关系,着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在全市领导干部层面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访百企驻企开门红”专项行动。要求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理念,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向企业宣讲政策,了解发展经营状况,主动关心合理诉求,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更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提振信心,推动实现“稳增长”工作目标,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截至目前,全市118名干部集中走访137家企业,活动收集企业反映问题和困难43条,走访干部当场解答3条,已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答复或解决31条,活动取得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实现首季“开门红”的预期效果。
铁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