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922016号提案的答复:关于铁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来源: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4日

王云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铁岭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现状

  (一)农产品品牌概况。绿色食品总数达到53个、有机食品数量20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原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农业农村部认证),辽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辽宁知名农产品品牌17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西丰梅花鹿”区域品牌价值达85.68亿元,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审定“铁岭榛子”品牌价值为60.56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概况。截止2022年末,全市建有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分别是:铁岭县农产品加工园区 、开原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昌图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昌图八面城农产品加工园区、西丰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调兵山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面积共计约10.83万亩,入住农产品加工企业148个,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约1.65万人,带动农户约10.5万户。全市共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资格2个(铁岭县、开原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资格1个(西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4个(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4家,总产值达到262亿元,同比增长10%。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37户、市级21户,主营收入超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8户。

  (三)农业数字化应用情况。一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设施建设普遍得到加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率、4G信号覆盖率到达100%。全市行政村通邮率100%,快递网点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邮政快递网络体系。二是数字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辽宁依农、铁岭牧原、张庄玉米合作社、九三豆油、昌图中科、开原亚辉、铁岭联通5G云播等一批数字化应用企业在大田耕作、设施农业建设、畜禽养殖、产品加工、电商云播等方面运用数字化技术,让农业产业更加智慧。三是数字化先行先试已经展开,铁岭牧原、昌图牧原已经纳入国家数字化创新应用基地储备项目库,张庄玉米合作社、昌图中科、开原亚辉、铁岭联通成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铁岭县、清河区、西丰县成为省数字乡村试点。这些典型示范为铁岭数字农业发展起到了先导引领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品牌建设方面。一是精品名牌少。目前,全市有省级农业100余个,仅占产品品牌总数的10%,国家级产品品牌占品牌总数还不到1%,影响力不大,加之产业链条较短,精细深加工产品缺乏,许多品质优良农产品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形式销售,不仅价格上不去,影响农民增收,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品牌意识不强。多数农业经营主体忽视品牌形象塑造和优势培育,特别是农民自己创立的经营主体,更是缺乏品牌创建理念;规模化养殖场、规模较大的设施蔬菜、农业园区等,注册品牌的意识还不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制约了品牌创建的发展。三是品牌应用影响力不大。同质化品牌较多、差异化的品牌较少,同产品不同商标、不同品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在市场上发生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同时,现有品牌还存有宣传推广不足,品牌创建与使用脱节,商标内涵单一,存在简单模仿,缺乏个性差异等问题。宣传的渠道和方法有待提高,推广的平台和媒体效果不显著。

  (二)产业发展方面。

  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能力不足,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生态还没有完全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多为初级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的加工企业较少。三是各县(市)区主导产业不明晰,没有设立专门农业招商引资队伍,农业项目包装储备不足,缺乏有效推进措施,导致签约项目少,落地项目少。

  (三)数字化应用方面。

  1.建设经验不足。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经验和建设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和优化。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全新的建设工程,怎么建设、由谁来建设、如何运维都是崭新的问题,加快破解,才能高质量快速完成建设任务。

  2.建设人才不足。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只有一名调研员在做此项工作,而且还是身兼数职。急需建立一个农业农村数字化科室担负起此项工作重任,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职责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上下联动,成体系地开展此项工作。

  3.建设资金不足。就目前全市的财力状况,能否拿出巨资投入到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还是未知,临颍县做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县就投入了3000万元,相比我们全市的投入比例,建设资金问题难以破解。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品牌建设。一是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加快培育壮大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行业重点龙头企业技改扩建、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年产值过亿元的品牌农业企业;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支撑体系。重点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宣传营销体系、建立品牌农产品评价体系;三是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支持农产品品牌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品牌农事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政府要设立品牌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形成示范效应。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对获得国际金奖、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五是抓好品牌服务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管理服务和技术指导,开展好品牌建设培训工作。拓宽品牌建设思路,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增强品牌建设能力。

  (二)促进产业发展。

  今年,是我市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到2025年要推动现代化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市,其中食品加工业占比超过7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要达到2:1、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年均增加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年均增加10家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2023年全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坚持“筑巢引凤”原则,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加快铁、开、昌、西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同时,组织调兵山市、清河区积极申报2023年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项目;二是培育壮大存量企业。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级培育,鼓励引导农事企业进行龙头企业认定。落实好农产品深加工投资补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达80家,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积极做好项目包装和储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推进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农业项目招商。今年全市新增投资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四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抢抓“后疫情时代”机遇,挖掘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各地发展“电子商务”“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落实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全年计划建设仓储冷链保鲜设施31个。

  (三)加快数字化进程。

  1.巩固数字化建设成果。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数字经济稳步提升,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20%,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智慧绿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畜禽养殖数字化基地覆盖率达到30%,农产品进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超过50%。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涉农县(市)区应急广播覆盖率超过70%。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数字化应用率达到90%。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和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在线服务占农业信息化服务超过50%。二是树典立范引领发展。一产方面,重点培育依农科技、铁岭牧原、张庄玉米合作社等种养殖基地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培育更多的“智慧农场”,树立标杆,助力一产数字化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鼓励和号召九三大豆、嬴德肉禽、川顺食品等规上企业的二级解析节点的应用,更大范围的实现资源定位和信息共享,激发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催生更多的“数字工厂”诞生。三是加强铁岭县、清河区、西丰县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先试先行,总结建设经验,复制建设模式,引领建设方向,传导建设理念,为全市数字乡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四是加强电子商务发展,对“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中展现的优良品种、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加以线上推广,充分发挥“数字商务”的优势,开拓畅销渠道,争占市场份额,让一产的优势资源“接二连三”的发展下去,让产业数字化劲头越增越猛。

  2.加强全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

  一是建立公共大数据平台。实施公共数据平台工程建设,构建服务“农”的公共数据平台,全面支撑数字乡村业务和智慧农业应用;二是建立应用支撑平台。着力开展应用支撑平台的开发建设,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更好更精准的为“农”服务;三是加强数字化应用。营造全社会的数字化应用环境,从农村到农业,培养数字化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先进团队、知名企业,嘉奖先进典型,鼓励先试先用先得。

  3.建立长效运维机制

  在全市范畴内,依据国家的建设标准,统一编制规划,明确总体建设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在建设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同时借鉴外地先进的建设经验和方法,不断地完善建设思路,务求建设实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做为农业强市的重点抓手,成立相应的组织,建立部门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强化政策项目的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强大合力。各县(市)区要制定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层层压实责任,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

  各相关部门要不断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形式,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在品牌建设、产业发展、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积极申报国家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政策补贴,拉动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探索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合作方式,支持典型示范企业做大做强。

  (三)强化科学谋划

  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品牌打造、企业升级、数字化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校的合作,结合铁岭实际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并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出台适合铁岭实情的农业产业发展解决方案。

  (四)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培训。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整体水平。从电商创新、科技种植、互联网常识、网络安全防范等方面,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应用技能。加强市数字乡村智库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补齐建设短板,夯实技术人才支撑与保障。

  (五)强化示范引领

  在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中选拔一批优秀的骨干,鼓励其优先开展数字化应用,培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品牌打造和数字化应用引导全市农业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市创建全域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进程。

  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