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7日
那前波委员:
您提出的《做强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经认真阅研,现提出答复如下:
我市认真贯彻实施农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农业重点产业链快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稳步提升。
一、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明确职责压实责任。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市认真贯彻落实《铁岭市农产品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铁岭市食品工业大市发展规划(2023-2027年)》等文件,指导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充分发挥粮油、畜牧产业集群工作专班作用,统筹协调发改、工信、科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全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和“三篇大文章”重点工作的开展。市农业农村局组建了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督促和检查各工作专班任务落实;及时研究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二)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认真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级培育,2024年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14户,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31户、市级45户。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1户,同比净增长12户,营业收入235.56亿元。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加工设备投资补助项目,累计争取资金2300余万元,支持嬴德食品、川顺食品、牧原肉食品等企业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30余万户,联农带农作用不断增强。
(三)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全市重点建设铁岭县、开原市等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驻企业140余户,带动从业人员约1.65万人,带动农户约10.5万户。其中,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先后创建成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分别争取省补助资金2000万元,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4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其中超50亿元2个、超10亿元2个,产业集聚步入发展快车道。
(四)产业融合层次加深。全市已初步形成粮油、畜禽等优势产业链条,特色产业发展取得较快提升。粳稻、大豆、小粒花生、辽育白牛等产业被纳入辽宁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已累计争取补助资金7000余万元。全市已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农村电商方兴未艾,不断涌现一批方便食品、预制菜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五)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积极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大力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制作了物美铁岭口袋书、铁岭市食品节画册、铁岭大米宣传片等宣传资料,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目前,全年有绿色食品认证66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8个;铁岭大米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个,铁岭榛子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鹿源”等中国驰名商标6个;西丰梅花鹿等辽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茅鹿源保健酒等辽宁知名农产品品牌19个。“嬴德”鸡肉熟制品、“川顺”果蔬速冻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虽然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正如您建议中指出的我市还存在农业大而不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建议和意见,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下步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围绕粮油、畜牧产业集群建设,聚力补齐产业链短板,从抓生产到抓链条,建立完善粮油、畜牧产业协同发展的循环农业体系,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打造优质农产品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夯实农产品加工业“一产”基础,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支持益海嘉里、川顺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建设产值超200亿元的玉米产业链,强链发展玉米主粮加工、鲜食玉米、饲料加工、玉米淀粉等,延链发展氨基酸、辅酶Q10等生物发酵产业。依托九星集团、牧原肉食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产值超200亿元的生猪产业链,重点发展香肠、午餐肉、肉松等休闲、方便食品。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材料、机械设备、物流配送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城市工业配套能力。
(二)着力创建现代农业加工基地。指导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对标现代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创建任务,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将其打造成为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坚持“筑巢引凤”原则,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加快铁、开、昌、西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调兵山市、清河区要明确农产品加工园区四至边界,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三)着力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级培育,发挥中央资金使用效益,实施粳稻、大豆、小粒花生、辽育白牛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引导要素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鼓励各地大中小微企业以生产协作、对外采购等多种形式,在产品研发、供应链互通、仓储物流、生产性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四)着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要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突出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建链,以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为方向,积极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力争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和大项目落地投资,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早落地、落地项目抓紧建设、在建项目达产达效,加快形成产业上下游互补的产业格局。
(五)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组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高新技术博览会,争取省科技厅的“揭榜挂帅”项目、“带土移植”项目和引导农事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争取资金的政策支持,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
(六)着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加强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省农科院、沈阳农大等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大力吸引省级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企业到本市建设长期稳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及实验站点,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大力宣传乡村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头雁”培育、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一批项目,提升青年创业能力。要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加大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力度。
(七)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抓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推进铁岭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工作,培育壮大“铁岭大米”“铁岭榛子”“西丰梅花鹿”等地理标志商标。整合重点农业供应链企业,对接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扶持农事企业开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挖掘传统品牌和老字号品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和影响力大的名品名牌企业。健全完善“政府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生产基地”的品牌培育机制。以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保护等为主要手段,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一批企业自主品牌,并逐步在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中推广商标品牌应用。
(八)着力拓展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推进铁岭特色农产品品牌数字化、在线化、动态化管理新模式,依托市直国有企业,整合我市农产品资源,推进多种业务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社)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连接。加强电商人才培训,为铁岭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天猫、京东、淘宝、拼多多、顺丰大当家、短视频等电商平台全渠道布局铁岭特色农产品旗舰店,线上线下多重融合,共创铁岭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