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 来源: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时间:2025-10-11
中秋国庆假期的松弛感还未褪去,返工后你是否已被这些状态困扰:下班了,满脑子仍旧是工作、考核难以入睡?是否身心疲惫,对工作丧失兴趣,甚至月经失调、免疫力减退?如果符合上述情况,很有可能您正处于职业紧张之中。
职业紧张又称职业应激,是当工作需求与个人的能力、资源或需要不匹配时,发生的有害的躯体和情绪反应,其与健康抱怨的关系比经济或家庭问题更密切。职业紧张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可引起作业者心理功能紊乱(抑郁、焦虑)和心理疾病。
然而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紧张状态会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也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降低工作效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职业紧张是全世界范围的流行病。相比较于病因明确、症状明显和特定发病人群的职业病,职业紧张因其复杂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导致其涉及的人群更为广泛,又难以鉴别。互联网充斥海量信息、生活和工作节奏加速、市场竞争激烈、新技术的引入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等,使得职业紧张遍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各个行业。
造成职业紧张的主要因素有:①环境状况,包括职业、社会与生活环境;②职业要求,包括责任、负荷与节奏;③劳动组织,包括管理风格、人际关系与作息安排;④个人因素,包括能力与个人素质。
预防和控制职业紧张可以从组织和个人两个角度入手。
其中组织是职业紧张防控的第一责任人。用人单位应当正确认识职工健康和单位利益的关系。制定相关制度及政策,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明确个人职责,合理安排工作量,实施奖罚制度。培养重视人际和情感能力的文化,让员工享有自主权,同时承担任务与责任,帮助平衡工作与家庭。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项目。
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并理解职业紧张。面对困难的工作任务,加强与上司和同事之间的沟通;平衡家庭和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学会适度放松,适时进行冥想、运动,保持心态平和,释放压力;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寻找可靠亲朋倾诉心声;当发现严重的身心疾病且自我调节无效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机构的帮助。
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职业紧张,守护劳动者身心健康。